2013 年底,中國網民突破六億大關,網絡輿論的發展繼續改變婚禮顧問師培訓班著中國傳統的媒體傳播及信息分享格局。自媒體正日益成為熱點事件曝光的主要平臺和輿論的獨立源頭,特別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超常規發展,使得舊有的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方式已無法發揮效能。
  在這一背景下,2013 年11 月,舉世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系統闡述ssd固態硬碟測試了關於互聯網發展的問題,要求健全網絡突發事件處置機制,形成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網絡輿論工作格局,提出“加快完善互聯網管理領導體制”,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和輿論引導。這一高瞻遠矚的部署為新時期網絡輿論工作指明瞭方向,貫徹會議精神,順應互聯網傳播規律、儘快找到引導網上輿論的有效方法是當務之急。雖然,當下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對網絡輿論的認識日益清晰,引導能力也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日新月異的輿論傳播載體變化,複雜多變的網絡生態環境,也為做好這項工作帶來了實際操作中的困難,為了進一步提升輿論引導力,我們不妨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
  深化輿情工作機制 提升監測固態硬碟研判能力
  面對網絡輿情的挑戰,要想做好工作,首先必須在理念上與時俱進,自覺按照中央的要求重視這項工作,扎扎實實地摸索出一套實用的輿情工作機制,這是做好網絡輿論引導的基礎。輿情工作機制是複雜而系統的課題,既是一個完整的鏈條,又可以分解成若干層面和角度。輿情監測方法和技術、輿情危機預警機制、輿情抽樣分析體系、輿情研判和會商機制、輿情危機分級管搜尋行銷理制度、輿情危機引導和修複制度、自媒體建設制度、輿情工作專業人員培養等都是這個鏈條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強網絡輿情監測的覆蓋面。做好監測才可能及早發現問題,並儘快解決問題。在人人都是報道者的“大眾麥克風竹北買房”時代,任何在監測環節的缺陷都可能導致輿論的危機深化和解決難度的增大。面對紛繁雜亂的網絡輿論場,必須先瞭解網絡輿論的主要傳播載體,即明確監測範圍和對象,特別如微博、微信、客戶端等。面對如此多的輿情表達渠道,單單靠以人力為主的傳統監測方式已經很難滿足需要,應該轉向技術和人工結合之路。
  聚焦輿情熱點,加強危機分級預警。網絡輿情信息龐雜且無序,事無巨細一概而論地進行追蹤並不是最佳方案。當下輿論的多元化更需要根據傳播特點進行聚焦,實現輿情的分級預警和管理,比如按一般輿情、重點輿情、重大輿情、特別重大輿情等幾個等級相應啟動不同的預警機制。當然,具體工作方式每個單位都不盡相同,需要在實踐中具體探索。
  做好輿情抽樣分析和研判工作。現在,任何輿情焦點都會引發全社會的普遍關註,輿情樣本的數量會以幾何級數遞增,做好輿情信息抽樣選擇,以內涵、外延的綜合標準科學地選取分析樣本,對於進一步開展研判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學取樣後,就可以對輿情現狀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把握,再從時空、民意和社會三個主要研判角度進行科學的趨勢和規律判斷。
  積極摸索總結經驗 提高引導溝通能力
  近年來,各種網絡問政平臺和方式建立起來,在此基礎上,網絡問政和輿情引導能力有所加強,各地各部門在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了一些網絡輿情引導的新理念和新方法。然而,在日益複雜化的輿論環境下,加強輿論的應對和引導,既要積極摸索總結和推廣既有經驗,又要從一些方面入手不斷創新。
  註重響應網絡輿情熱點的速度、態度和層級。網絡輿情事件往往發生很突然,第一時間回應,有個良好的態度,做事件的“第一定義者”,並給公眾以好感,從而防止輿論話語權旁落至關重要,第一時間已經不是傳統的“黃金24 小時”,甚至不是“黃金四小時”,在微博和微信時代,一個小時都可能把輿情推向不可控的高度,這對於監測、預警和應對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提升網上信息透明度,取得理解和信任。透明度包括網絡媒體報道情況,自媒體發佈和互動情況,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管理等。信息透明是現代政治文明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成為平息輿情危機的最有效舉措。在網絡世界中,謠言、流言和偏激聲音比現實中更容易傳播,提高透明度可以防止複雜網絡世界中的各種不利猜測、質疑和炒作,最大化地壓縮謠言、流言形成和大肆傳播的空間,最終有效化解社會恐慌和平息輿情危機。全方位、多角度強化網絡溝通技巧。熟悉網絡宣傳規律、互聯網技術和網絡輿論引導的技巧,積極、主動、及時和熟練地運用官方網站、媒體網站、網民留言板、官方微博、微信以及網絡發言人、網評員等新渠道或手段,進行信息發佈和意見溝通。過程中要改變固有的宣傳話語體系,轉變文風,使用鮮活的網絡語言和大眾口語,擺事實、講論據、重邏輯。網絡平臺的管理和使用者一定要學會與網友打交道,尊重網民的判斷力,同時要有大局意識,對群眾的利益更要有責任心,不能僅僅理性引導網民思考,還要探究問題產生的原因與關鍵,推動問題的解決。
  搞好網絡“統戰”,團結網絡有生力量。在近年社會輿情大事件中,網絡名人和“意見領袖”的構成日益多元化,且發揮較大影響力的案例越來越多。當然,雖然有些網絡名人言辭激烈,但本質上可能還是出於對社會管理工作的關註,分歧還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在市場經濟和互聯網時代,黨和政府既需要團結以資本為紐帶的“新社會階層”,也要團結以互聯網為紐帶的“新意見階層”,除了對少數偏激、惡意、非理性的網絡名人進行批判外,還要發展“網上統一戰線”,積極發展“盟友”,允許他們監督和批評自己、鼓勵他們提出積極的合理化建議,在重大輿情事件發生時建立對話溝通機制,爭取互信。
  善待與善用結合 加強自媒體建設
  善待外界力量和善用自身力量,二者的結合是輿論引導工作的成功之道。善待包括善待媒體、善待網民、善待網絡名人,而善用則包括善用自身網絡問政平臺、善用專業網絡輿情工作人員,以及善用微博、微信等網絡自媒體工具。
  微博自從誕生的那天起,就以一種不平凡的狀態加速成長。目前,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人民網、新浪、騰訊等微博平臺的總賬號超過12 億個,微博已經成為輿情監測和引導的重要渠道之一。微博匯聚了社會各方代表,正是信息時代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必須爭取的重要陣地,政務微博的“乘風破浪”也正是新時期群眾路線的生動體現。
  2011 年以來,官方微博加速發展,數以萬計的黨政機構、企事業單位和黨政官員入駐微博。微博“國家隊”的崛起,有利於打通“兩個輿論場”,促進網絡官民互動渠道日益開闊。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地方黨政機構更加重視微博、微信的發展,多地率先將政務微博寫入當地政府工作報告,把微博建設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要部分。2013 年7 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當前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安排》,數次提到“政務微博”,2013 年10 月,中國政府網官方微博和微信開通。
  在黨政機構微博數量增多、亮點頻現、遍地開花的大好形勢下,完善日常發佈和管理規定,進一步推進微博運營規範和制度化建設,無疑更加有利於與謠言及偏激、非理性聲音的博弈。做好官方微博建設和管理,一方面著眼於提高信息發佈速度和質量,以最快的速度澄清傳聞和報告事件進展,影響網絡輿論趨勢變化,多提供“有營銷”而不是空洞、說教、灌輸式的信息,另一方面著眼於提高互動性、傳播力,主動迅速回應各種問題,發佈權威信息,掌握輿論話語主導權。做到這些,需要有懂行的領導,精幹的團隊,以及經過實踐檢驗的、規範的管理制度。微博管理員專職化已是一個趨勢,優秀的團隊不僅僅能夠保障微博日常運營的科學、嚴謹,也能有效地提高危機應對能力。當然,還要註意一些方法、細節,比如在沒有最後結論時,表態主要是陳述事實和基本態度,切忌對事件迅速定性;一定要實事求是,哪怕澄清的無數事實中有一點不准確,也會使得政府公信力遭到質疑;適度使用網絡語言,提升與網友溝通的技巧,突出人文關懷色彩等等。
  作為機構官方微博的延伸,黨政官員個人實名微博也開始增多,機構與個人微博在信息發佈和溝通中互相配合,往往效果很好。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黨政幹部開設的個人微博不能取代機構微博的作用,個人微博雖無法與其公職身份完全分割,但畢竟強調個人色彩,在發佈效果上不能完全繼承黨政機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況且,公職人員職務變化快、流動性強,也不利於微博信息發佈的穩定和持續。因此,微博建設重個人輕機構的現象需要警惕,不要出現某單位“微博名人一大堆,機構微博沒人管”的局面。
  當然,微博絕不是“終點”,2011 年開通的騰訊微信,已經吸引了不少黨政機構的入駐。從2012 年8 月“廣州應急- 白雲”開通中國首個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到2014 年1 月全國首個政務微信的整合集成平臺——北京微博微信發佈廳上線,相信微信必將成為又一個新的官民信息溝通平臺,而新聞客戶端也開始引起黨政機構重視。總之,群眾在哪裡,宣傳陣地就在哪裡,在輿論環境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只有不斷掌握好最新的網絡工具,才有可能在輿論引導中一直居於主動位置。
  (來源:《網絡傳播》)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r06brayx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